欢迎来到

广东自考网

关闭自考导航
报考指南
广东自考网主考院校
辅导资料
当前位置: 考试资讯 深圳成考自考 > 2017年专升本语文真题(2017年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浙江)

2017年专升本语文真题(2017年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浙江)

发布时间:2023-04-29 13:40:01 整编:广东自考网 阅读量:0 次

自考、成考备考资料免费领:提升学历途径全解,从报名到毕业手册指南

姓名: 手机号码:

本篇招生百科文章给大家谈谈2017年专升本语文真题,以及2017年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浙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2017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详解:谏逐客书

第一项 作家、作品

《谏逐客书》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李斯,战国时楚国上蔡人。战国末入秦,为秦王迎政的客卿,后来官至丞相,始皇死后被杀。是秦代著明的政治家、散文家,代表作《谏逐客书》、李斯的碑文有、《泰山刻石文》、《琅玡台刻石文》等。歌颂秦朝的功德,对后代的碑志铭文有影响。

第二项 文体知识《谏逐课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古代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李斯的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第三项 主旨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四项 层次段落

全文共五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四位君主而成帝业的历史事实,说明客卿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段: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第四段:对比分析,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的利害关系。

第五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驱逐客卿将遭之秦国危亡。

本文层次清楚,结构严密,无懈可击。

第五项 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开门见山,使文章一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

2.论据充足。论据有历史事实,现实事例,理论佐证。

(1)历史事实。本文第二段,举出秦国历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睢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然后作者归纳:

1)归纳一段得出结论,紧扣中心论点。提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客卿不负于秦国,没有客卿秦国就不能强大,那么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驱逐客卿是毫无道理的,是完全错误的,自然扣紧了中心论点。

2)现实事例。第三段先极力铺张秦王所爱之珍宝、美女、音乐,但都非秦国之产,秦王“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只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这就指出这种做法只是快意当前实在是眼光太短浅了,不仅如此,对任用人才则相反,“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两相比较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最后深化得出结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切行凳重要害的指出,这决不是秦王想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李斯站在秦王的立场从想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出发,这种不注用人才,不广贤纳士,还想驱逐客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又有利的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3)理论作证。第四段进一步分析深化,从自己所听到的名言,又以五帝三王的经验为依据,指出: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那是因为“不却众庶”是“不却众庶”的好处。而今却不同,而今乃是“弃黔首却宾客”,那会怎么样呢?那样做只有害处没有好处,那样会“以资敌国,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其结论就是,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这就通过引证分析阐明了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从而又紧扣中心论点,从理论上证明逐客是错误的。

经过历史的、现实的、理论的论证才得以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逐客就会造成岩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3.论证有利。本文论证方法多样。第一个就是以举例例证驳斥谬论;第二个是以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粗带唤斥;第三种方法是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第四个方法是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鲜明而有利的。第三段以重物和轻人相对比,使人清晰的看到逐客令是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正是作者击中要害的论述。第四段以纳客之好处和逐客的之害处做对比,又使人鲜明的认识到逐客的危害性、危险性。那么第三段、第四段对比的论述周详而透辟,才振动了秦王使他清醒,从而撤除了逐客令。

4.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语言生动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

如第三段以前的大部分,语言流畅是因为运用对偶、运用长短不一的散句,长是三四个字、十几个字相迭而出,使文章有节奏有韵味。

又如文章还大量的运用了大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此外文章还有铺陈、对偶、排比。运用铺陈的部分集中在第二、三段。第二段中的秦穆公中的求士,以“西取、东得、迎”来铺陈纳客之殷勤、周到。秦惠王用张仪之计用“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等铺陈扩土的结果。第三段更是极力的铺张秦王所爱的“珍宝、美色、音乐”。铺陈手法主要是凭借大量的运用排比句来完成,第二段中的穆公求士和惠王扩地;第三段中所列秦王所爱之、色、乐、珠、玉;第四段中地广国大、兵强和泰山、河海、王者之所成就有气势有感染力。

本文中还有了大量的对偶句,如:“强公室,杜私门”、“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他们或因为同义而强化,或因反意而对照,在增强气势,加重语气的同时,也造就了音调、节奏的和谐和句势均衡、对称之美,使之有质有文。

2017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详解:种树郭橐驼传

【 #成考# 导语】在成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课文阅读理解的分数也是占比例较多的一类题型,想要拿高分,就需要多做练习。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2017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详解:种树郭橐驼传》供您查阅。

《种树郭橐驼传》

这个题目就是种树人郭橐驼的传。橐是一种口袋,用这个橐来形容骆驼背上隆起的那个肉峰,因此称骆驼为橐驼。本文用橐驼来称呼种树的人,因为他驼背。

一、作家作品。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九年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等职。顺宗时,官礼部员外郎。他参加了主张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王叔文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调任柳州刺史,病逝于任所,因又称柳柳州。

柳守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故并称“韩柳”。他的作品对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和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能无情的加以揭露和批判,说理透辟,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他写作的一些讽刺寓言,篇幅虽小,寓意深刻,也为后人广泛传诵。他的诗歌风格幽峭洁净,自成一家。有《柳河东集》。

二、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而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散文。

三、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反对当官的人“政乱令烦”,主张“顺民之天以致其性”,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全文虚构了一个人物——善于种树的郭橐驼。说他种树能“顺木之天而致其性”以此类比做官的人管理百性也要顺乎民意,只有“养民”才能治国。

四、层次段落。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2自然段。介绍郭橐驼名字的由来、性格、职业和

才渣链干。

第二部分,为第3自然段。通过对话、对比来阐述郭橐驼种树的经验,突出全文中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为第4、5自然段。与种树之理类比官理,指出当时做官的人喜欢频繁的发命令,百性时时都得接待,使民不得安居乐业。

最后点明记叙这件事是要以种树比喻做官。再以郭橐驼种树的经验类比做官治民“传其事以为官戒”。

五、写作特点。

本文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虽曰传记,但更多虚构成份,用此寄寓作者的政治主张。

2.本文在说理方面总体上运用类比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乎民心”;用“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性;用种完树要“其置也若弃”类比要让老百性休养生息。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胡唯令”,使百性“病且怠”。层层类比,环环相应,说明治民必须养民的道理。

3.本文在说明郭橐驼种树的道理时采用了对比手法。以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相对比,他植者之中,又裤梁培以“疏懒”的和“爱之太殷”的相对比。在态度和方法上层层对比,这种写法还为后面以种树和治民的类比作好了铺垫。

4.剪裁详略得当。全文对郭橐驼这人的原名、家氏、朋友交往等都略写,却详写他种树的经验、方法。再写与他对比的他植者时,略写态度马虎、疏懒的,详写“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这是为了与后面写的“长人者好烦其令”作类比,揭示这做作法表面看是爱,实者为祸。这样写使文章脉络清楚、前后照应、文气通畅、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六、疑难词语。

(1)驼业种树

业:以什么为业。意动用法,可以译为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 蕃、安:均为使动用法,使什么繁荣、安定。译为:又靠什么使我们人丁兴旺、生活安定呢。

(3)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隆然:就是脊背弯而高耸的样子。 类:是类似,好像。

(4)甚善,名我固当

固:是本来。 当:相当,相称。

(5)且硕茂、早实以蕃

硕茂:高大茂盛。 实:结实。 蕃:繁植,这里是多的意思。

(6)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窥伺:暗中观察。

(7)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寿:是活得长。 孳:是繁植。 天,指事实发展的自然规律。 致:获得。

性:指树木的本性。

(8)去不复顾

去:是离开。

(9)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用手指甲去抓。 肤:指树皮。

(10)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字:养育。 遂:是成长,指喂养好。

(11)故病且怠

病:是困苦。 怠:疲劳。

七、古文今译。

郭橐驼不知道原先叫什么名字,他因为佝偻病,而后背隆起,俯扶着身子走道,有点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他为“橐驼”。他听到后说:“很好,这样叫我本来合适”。于是是舍弃他的原名,也自称“橐驼”了。

橐驼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面,他以种树以职业。长安城里有钱有势的人家,为观赏游玩以及卖果子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中去,看橐驼所种的树木,有的移栽后,没有不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的又早又多。别的种树的人虽然偷看模仿,但却没有人能赶得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久,而且繁植的快,只不过能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充分发展他的本性罢了,大凡种树的规律:树根要叙展,培土要均匀,移栽要带旧土,捣土要细密、瓷实。这样做了以后,就不要去动它,也不要去想它,离开后不要再去管它。移栽时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似的,栽完后把它搁在一边,这样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得到保全,而它的本性也就能得以发展。所以,我只是不妨碍它生长罢了,并不是有法子使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就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在一起,移栽又总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份就是不够。如果有能不这样做的,却又对树木爱的过于殷切,担心的过了头,早晨看晚上摸,走开了还要回头瞧瞧。更严重的用指甲抓破树皮来难看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查看树的松或实。这样树的本性就一天天的丧失了。虽说是爱树,其实是害了树;虽说是担心树,其实是愁恨树,所以比不上我啊,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您种树的道理,移用到当官治民上,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矣,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我住在乡里,看到一些当官的,烦琐地发布命令,好像非常爱护百性,结果却因此而给人民带来灾祸。每天早晚差役来喊叫,‘上官有令,催你们耕田’,劝你们播种,督促你们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好你们的小鸡和小猪,一会儿击鼓把百性聚集起来,一会儿又敲木梆把百性招来。我们小百性停止做饭、吃饭去接待差役,尚且没有闲空,又怎能使我们发展生产,生活安定呢?所以,都困顿而且疲惫。像这样,与我那些同行的,也许也有相似之处吧!”

问的人感叹的说:“这不说得很好吗!我问养树的事,却得了养民的办法。我记下这件事,把它作为官治的鉴戒”。

2017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详解:八声甘州

【 #成考# 导语】在成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课文阅读理解的分数也是占比例较多的一类题型,想要拿高分,就需要多做练习型困。以下是卜戚念 为大家整理的《2017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详解:八声甘州》供您查阅。

《八声甘州》(重点课文)

作家作品:

柳永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婉约词派代表。

《八声甘州》是一首慢词。

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抒写羁旅行役之苦。

二、疑难辞句

1、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霜风:秋风;凄紧:凄凉逼近。残照:落日余辉。

2、是仔陵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是处:到处;红:花;翠:绿叶;冉冉:渐渐。

3、争知我,倚栏杆处,正任凝愁。争:怎;任:如此;凝愁:秋思深重。

三、课文串讲

上片描写登高所见秋景。

上片按照先总后分的层次展开,分为四个层次;(1)点明时间,季节,写秋景全貌;并制造了气氛;(2)写无生命的事物,风;关河,残照;(3)写有生命的事物;花残柳败;(4)写长江,用一个“语”字给无生命的长江赋予了秋思。

上片写景,为下片抒情奠定了基础。

下片抒情,抒发思乡愁情。

下篇抒情转折有四次:(1)“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忍登高,却还要登高,描写自己复杂的心情;(2)“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不想浪迹他乡,却不得不在他乡淹留。(3)抒情角度转变,“想佳人,——正任凝愁”,从自己转到佳人,又从佳人转到自己。写佳人对自己的思念,也是在写自己的思乡之苦。(4)从家人又回写自己,突出自己心中的愁思深重。

学习要点:

1、掌握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具体情感内容。

事业无成带来的郁闷,怨愤,异乡漂泊引起的对家乡的无限离愁和思念,是柳永羁旅行役之苦的具体内容。

2、重点掌握“登高临远”四字是贯穿全篇的关键句。

“登高临远”四字贯穿全篇:起首“对”字已经隐含作者登高望远。上片的景物描写都是登高远望所见;下片直接点明“登高临远”,而下片的种种感受都是“登高临远”时产生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正是通过“登高临远”四字把前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具体分析上片的结构。

上片按照先总后分的层次展开,分为四个层次;(1)点明时间,季节,写秋景全貌;并制造了气氛;(2)写无生命的事物,风;关河,残照;(3)写有生命的事物;花残柳败;(4)写长江,用一个“语”字给无生命的长江赋予了秋思。

上片写景,为下片抒情奠定了基础。

分析下片抒情转折的特点。

下篇抒情转折有三次:(1)“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忍登高,却还要登高。(2)“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不想浪迹他乡,却不得不在他乡淹留。(3)抒情角度转变,“想佳人,——正任凝愁”,从自己转到佳人,又从佳人转到自己。写佳人对自己的思念,也是在写自己的思乡之苦。

重点分析“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的内涵。

(1)长江无语,全不顾游子的秋思,反衬作者的愁苦之情。(2)作者自叹事业无成,年华虚度;(3)江水流入东海,而自己却无法回家。

重点段落分析:

全词。

2017成考专升本语文课文详解: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1.作家作品:

(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具体来说烂芹,他提倡a.“仁者爱人”、b.“克己复礼”;在教育方面,他主张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2.课文要点:

(1)文章体裁:这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的记言散文。(2)文章主旨:文章体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3)文章各段要点:文章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件事所发表的三段谈话。

第一段:冉有报告季氏将对颛臾发动战争这一事实“季氏将有事于颛臾”,阐明了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且在邦域之中矣,c.是社稷之臣也。第二段:冉有推卸责任“夫子欲饥简毕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冉有为季氏辩护“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正面阐发他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治国观点。

(4)驳论论点:冉有的三段话是驳论论点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c.“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5)驳论方法: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

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是反驳论点。第三自然段反驳论据。

(6)立论内容:本文主要是驳论,但破中有立。立论内容:第一段:孔子反对季氏攻伐颛臾的三个理由;第二段中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第三段咐空中孔子的文教德化的治国主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这些立论,都使驳论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论证方法:①演绎法、②类比法。

①演绎法:a.孔子用史官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是演绎法。b.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道理,来批驳冉有为季氏攻伐颛臾寻找借口,是演绎法。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阐明治国以礼的主张,是演绎法。②类比法:a.孔子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和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是类比法。(8)论据类型:孔子在论辩中采用了①历史材料、②现实事例、③名人名言等多种类别的论据,使论点有了充分佐证,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①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现实事例:a.“且在邦域之中矣”、b.“是社稷之臣也”、c.“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③名人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9)修辞手法:①比喻、②排比、③反诘等。

①比喻: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冉有、季路辅佐季氏的失职。

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双重比喻。第一层:孔子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喻比季氏对颛臾发动战争,“龟玉毁于椟中”喻比颛臾在鲁国境内被消灭。第二层:孔子把冉有、季路比喻成看管人。老虎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珍宝被毁在匣子里,是看管人没有尽到责任;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季路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

②排比:“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反诘:a.“求!无乃尔是过与?”b.“何以伐为?”c.“则将焉用彼相矣?”d.“是谁之过与?”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了文章意蕴,强化了论辩力和感染力。

(10)由本文引伸出来的成语:a.“既来之,则安之”、b.“分崩离析”c.“祸起萧墙”、d.“开柙出虎”、e.“季孙之忧”。

关于2017年专升本语文真题和2017年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浙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专本咨询:13823604457(汪老师)

硕博咨询:13809882219(吴老师)

  • 本文标题:2017年专升本语文真题(2017年专升本语文真题及答案浙江)
  • 本文链接:https://www.gdzbk.com/article/10260.html
  • 问题答疑